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

当司法公开已成网事,说明司法公开作为一种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诉讼制度已经得到落实。

2014年2月25日,市议会举行听证,一百多人参加,座无虚席, 十六个民众上前发言,一面倒的反对拆除慰安妇铜像。前蒙特利公园市长赵谭美生说:"这个居民(盐田女士)声称她到公园,会因为塑像而感觉到被排斥、难受和愤怒。

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

慰安妇塑像并不是要代表美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而是要宣誓一个民间的人道立场:永远不能忘记战争犯罪对人性的侵犯。在这些理由中,显得最合理的只有目良所说的,安放铜像是个国际政治问题,必须由联邦政府来处理,而不是一个市政府。在公共说理中,这是很重要的情绪因素。这是公众认同的道德之善。2014年元旦前后,我在美国洛杉矶地区的格伦代尔市(Glendale)住了一个星期,几乎每天散步都会走过离图书馆不远的中央公园。

在美国,任何公共争议都不只是立场的对立,而且是不同理由的较量,慰安妇塑像的争议也是如此。但是,仅仅用人道的理由或道德之善尚不足以保证慰安妇塑像免遭拆除,因为人道价值或道德之善必须与法治的原则相一致,也必须得到法律的有力保护。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这就为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根本方向和路径遵循。

如果没有坚守法治的定力,没有秉公执法的职业道德,面对权势、金钱、人情、关系是抵不住诱惑、抗不住干扰的。法是他律,德是自律,自律和他律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只有思想教育手段和法制手段并用才能相得益彰。而这,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高立法质量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因此,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权益,是立法工作永恒的课题,也是我们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最根本的价值体现和追求。

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和根本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选择上的导向。我们党也一贯强调,既要坚持依法治国,还要注重以德治国。

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

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重点强调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问题。海南省东方市天安乡派出所原所长吴春忠不徇私情,亲手将涉嫌违法犯罪的多年好友抓捕归案,并告诉他: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但人情大不过法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捍卫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

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底蕴的国度,我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十分丰富。一系列相关体制机制的稳步推进、改革和完善,体现了党和国家推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的坚定意志,也为法治中国建设矗立起最坚强有力的柱石。每一部法律的修订或出台,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高度关注和衷心拥护,根本在于立法反映了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其实,在2013年,中国司法公开已经超越了庭审公开,正朝着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领域公开迈进。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一语道出了立旅游之法的目的所在。这说明,坚持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根本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

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

其次,要注重发挥立法在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对法律没有信任感,认为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靠上访、信访,要靠找门路、托关系,甚至要采取聚众闹事等极端行为,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会。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把法治落实到国家治理、政党执政、政府行政各个层面,这一思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得到了完整体现。这说明,重大的改革举措,只有得到法律授权,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具备充分的法律依据,改革政策的推动执行才能更稳妥、更有效。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十八大一年多来,人们切实感受到了每一部法律的出台或修订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实现公正司法,归根结底还要靠制度来保障,让执法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大刀阔斧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无疑为推进依法行政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搞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法律也就形同虚设。依法执政,是执政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2013年,一系列冤假错案被陆续平反。习近平同志指出,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2013年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司法公开工作推进会,明确建立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以公开促公信,倒逼法院公正司法。在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的历史新阶段,如何更好地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关系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更关系改革的成果能否巩固和持久。十一黄金周期间,人们用恼人的购物少了直观评价这部法律的实施效果。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后,如何有步骤有秩序有重点地推进改革,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凡属重大的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这是对2013年全国法院一系列推动司法公开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也成为司法公开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新起点。习近平同志指出,执法司法越公开就越有权威和公信力,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

很显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或废止是关键,能否充分发挥法治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直接关系改革的根本成效。所谓法治思维,就是一种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强调要对宪法和法律存有敬畏之心,要依法按权限和程序办事,始终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侵权须赔偿。

十八大以来,从2013年5月两部党内重要法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对外公布,到2013年8月对党内法规制度进行集中清理、决定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文件,再到2013年11月发布《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2013年12月公布《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一年多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大事不断,而且件件都是党史上的第一次,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依章管党、依规治党的坚定意志,也有力展示了我们党推进执政党建设、加强依法执政的铿锵步伐。2013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坚持科学立法:既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立法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

坚决排除、坚决防止、坚决惩治,三个坚决彰显了新一届党中央坚持推进严格执法的强大决心。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

十八大一年多来,一系列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大案要案、热点案件,或微博直播庭审、或公开审判、或裁判文书网上公开,这些案件的审判引起了人们对司法审判的关注和兴趣,透过一个个生动案例,人们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司法从未有过的开放透明力度。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